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中上初三的娃,即將迎來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戰(zhàn)——中考,看似懵懂的少年早已進入緊張的復習階段。初中三年感覺很慢但又似乎很快,覺得慢是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狀況頻頻,一直和我們刷著他的存在感,而我們也是在親子關(guān)系上小心呵護;覺得快是因為,一眨眼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我們能夠給的陪伴也是越來越少。
最近,電視劇《小舍得》正在熱播中,讓我感觸很多。雖然孩子們的年齡不盡相同,但劇中有些情節(jié)卻讓我覺得很相似。我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想法為孩子考慮,喜歡用大人的思維和他講道理,講我們所謂的人生經(jīng)驗,可孩子卻一點也不買單,說得多了反而讓他們產(chǎn)生叛逆心理,事事頂著干。最終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偏離了初衷,一時間焦躁情緒就在家里迅速滋生。
之前有曾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孩子偷偷用掉了奶奶的兩千元積蓄,父母知道后沒有過多責備,只是讓孩子通過周末撿廢品賺錢來還給奶奶。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每到周末,父母就會陪著孩子一點一點地去撿瓶子,然后賣給廢品回收站,直到還清奶奶的錢。孩子從中體會了隨手刷出的每一筆錢是需要通過多少辛苦勞動得來的。家長的這個做法讓我很是佩服,要想讓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給他描述一千遍都不如讓他親自嘗一口。
我記得前年也有一部很火的《小歡喜》,陶虹扮演了一位母親宋倩,獨自一人一門心思全撲在女兒身上,從生活起居到作業(yè)輔導,用她自己的話說是為孩子操碎了心,最后卻沒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和感恩,讓她很崩潰。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盡一切努力為孩子做一切能做的,而孩子卻不領(lǐng)情,大人們就會覺得孩子不懂感恩。特別是進入初中以后,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做的很多事對孩子來說,他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做或者不做,所以不喜歡父母過多的來幫忙或干預。當方向不一致時,怎能愉快相處。
孩子在不斷成長,思想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家長也不能想當然地用一套自以為有效的方法來教導孩子,而是要不斷地去學習、去調(diào)整、去適應孩子的變化。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日常里,這個過程不止是孩子在成長,父母也需要成長。放下家長的身份和孩子一起去學習,借助孩子完善自我。當親子關(guān)系和諧了,焦躁情緒緩解了,真正感知內(nèi)心需要的時候,相信一切都會順心順意。